其實我常常在想,我們用法律與道德認定了那麼多事情是對或是錯,這其中有任何意義嗎?我卻覺得人類情感面是更複雜的東西,世界有太多事情、太多原因難以去定義,要說絕對的對與錯,真的太難太難。
人生並不是一道道數學物理推論題,人生有的時候A=B,有的時候則否,有的時候還會莫名地出現C甚至DEF…,因為有那麼多難解的問題,於是人類思考,但問題的來源也是因為人類的思考而出現,好像生命裡總有很多迴圈在打轉。下雨,然後放晴、哭泣,然後微笑、失戀,然後戀愛。
我曾經試著想過要是我是一個不曾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人,我不期待世界為我改變,但起碼、至少我的家人應該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可能吧。
電影跟原著的劇情有些差異,電影最後選擇讓凱特依照自己的意願離開這個世界,而安娜是那個活著的人,但在原著裡面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局:安娜出了場意外車禍而導致腦死,於是律師決定將安娜的腎臟捐給凱特,凱特奇蹟似的復原,而安娜走了。
我不夠專業,所以我無法論定哪種結局更好一些,只是我個人偏愛原著的結局,畢竟,人生原本就沒有什麼邏輯,「發生的事情都只是既定的必然」,另外,原著中不斷地在道德、親情、倫理之間拉扯,所以沒有人有錯,但也沒有做對了什麼,電影將這部份簡化了,將莎拉(也就是卡麥蓉狄亞演的媽媽)定位成一個只顧凱特而忽略安娜的母親,但是實際上茱迪‧皮考特筆下的莎拉並不是這樣,她是愛安娜的,從懷著安娜的那一刻開始就愛安娜了,要安娜做凱特的捐贈者並不是因為她更愛凱特一些,而是她也「像愛安娜那般的愛著凱特」,而安娜捐贈身體上的任何東西給凱特都只是為了將她們倆都留住。
每個人都是第一次過自己的人生,當自己身為一個母親,儘管已經在世界上活過幾十個年頭,面對未來都還是茫然的,人所能做的也僅止於在黑暗海上漂流時緊緊抓住一塊能使你活命的浮木罷了。
留言列表